天堂VA视频一区二区,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日本不卡不码高清免费

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

2018-02-28 16:09:00
連文翠
來源:
國家教育部
轉貼 2035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和國家戰略,是民生之舉、公平之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擔當著歷史性重要任務。自2013年啟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全國教育督導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舉教育公平之旗,走均衡發展之路,以改革促發展,以監督促落實,補短板、兜底線,著力解決區域內城鄉間、校際間發展不均衡問題,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又取得新進展,有560個縣通過國家督導評估,全國累計數量已達2379個縣1,占全國總數的81%,有11個省(市)整體通過認定。

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基本情況

(一)不斷強化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機制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高度重視,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作為重點工作。各級督導部門不斷完善機制,強化力度,堅持問題導向,以評促建。工作中,注重提高認識也注重具體落實,注重宏觀推進也注重細節改進,注重調動積極性也注重強化責任,注重進度也注重質量,努力做到有創新、有力度、有招數、有效果。一是對政府動真格。在實地督查陳述答辯環節,要求受檢縣政府主要領導現場脫稿陳述、獨立答辯,以此強化地方黨政領導主體責任,檢驗其實際作為。二是抽學校真隨機。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統一抽取實地檢查學校,覆蓋城鄉,覆蓋義務教育學校各種類別,重點抽取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反映問題較突出的學校。每個縣抽取學校名單都是提前半天才通知檢查小組和受檢縣,確保所有學校全面準備,實現常態迎檢。三是對問題敢碰硬。在督導反饋意見中,更加注重大班額、大校額、校園安全、擇校熱等義務教育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更加注重政府履職、布局調整、教師編制、學校用地、督導權威等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逐條反饋各受檢縣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要求舉一反三,全面整改,以省級政府辦公廳名義報告整改情況,確保整改落實到位。四是抓隊伍煉內功。組織的國家督學和專家全部來自已經整體通過國家認定的省份,體現回避原則,確保公平公正;大幅提升大中小學校長、教科研人員在督導隊伍中的比重,體現專業性,確保工作質量;嚴格均衡督導檢查“十不準”要求,體現紀律性,確保正風肅紀。五是推經驗樹典型。2017年7月在吉林召開了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會,9月在安徽省組織學習交流活動,把經驗加以推廣,以典型指導工作,用要求督促落實,進一步提高攻堅意識,明確攻堅任務,強化攻堅責任,督促保質保量實現既定目標。

(二)對560個縣進行督導評估認定

2017年,全國共有24個省(區、市)的563個縣申報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按照《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標準要求,組織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再對通過材料審核的560個縣進行實地督導檢查,同時對吉林、安徽、山東、湖北四省70個已通過認定的縣進行復檢。共安排國家督學和專家798人次,隨機檢查學校6044所,其中小學2696所、初中1652所、一貫制學校605所、完全中學233所、教學點806個、特教學校52所,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2512次,滿意度網絡調查問卷34.7萬份,列舉問題清單3213條,印發對受檢省政府反饋意見24份,并在教育部網站公布(見表1)。最終,有560個縣達到國家督導評估認定標準。

表1 2017年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認定工作情況

 

省區

市數

(個)

申請

縣數

(個)

通過評

估縣數(個)

抽查

學校數(所)

其中教學點數(個)

座談會數

(次)

網絡問卷數(份)

問題數

(條)

東部

4

85

83

1032

146

409

65433

3213

中部

8

227

227

2646

368

1103

158655

542

西部

12

251

250

2366

292

1000

122748

1429

全國

24

563

560

6044

806

2512

346836

1242

截至2017年底,全國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縣累計達到2379個,占全國總數的81%。其中東部地區819個,中部地區782個,西部地區778個(見圖1)。繼2014至2016年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7省(市)后,2017年又有吉林、安徽、山東、湖北4省整體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西、重慶、陜西、寧夏7省(區、市)通過認定縣的比例均超過80%。

 

圖1 分地區通過認定縣數

(三)對已通過認定的1816個縣進行監測復查

為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防止均衡發展水平滑坡,按照《暫行辦法》規定,對2013—2016年通過國家認定的1816個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了第四次監測復查,以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為依據,以《暫行辦法》規定的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為重點,跟蹤評估縣域內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和校際間均衡狀況。監測結果顯示,1816個縣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總體上略有提高。與2015年相比,8項指標值基本呈增長趨勢,其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增幅最大,小學和初中的增幅分別為8.7%和9.1%;校際差距進一步縮小,2016年小學綜合差異系數由0.420下降為0.413;初中綜合差異系數由0.335下降為0.329(見圖2)

圖2 2015-2016年1816個縣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

有10個省份的15個縣出現較大滑坡,小學或初中綜合差異系數達不到標準要求,其中有2個縣的小學和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不達標。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了對該15個縣及所在市、省的政府、教育部門、督導機構約談,向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整改通知,督促全面整改到位。

(四)對未通過認定的縣進行過程性監測

為掌握未達標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態變化情況,對照國家標準,以校際差距情況為主,對尚未通過國家評估認定的500多個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過程性監測。整體上看,未認定縣均衡水平明顯低于國家標準、更低于已認定的2300多個縣,實現均衡發展目標難度較大。同時發現,中、西部地區分別有16.3%、29.1%的縣尚未認定,將是攻堅難點地區;單看小學差異系數指標,尚有46.6%的未認定縣達不到要求,比例較高,是攻堅的難點學段。

圖3 各年度通過認定縣和未認定縣的差異系數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做法和成效

各級地方政府堅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將其作為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工程。實踐中,一方面勇于進取,探索創新,在落實政府責任、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等方面創造了豐富經驗;另一方面積極作為,狠抓落實,在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師隊伍、縮小校際差距、促進質量提升、關愛特殊群體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督導評估認定以來,各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投入不斷增加,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6萬所3 ,增加學位2725萬個,補充教師172萬人,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243萬人次。目前,制約義務教育的體制障礙有所突破,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面貌得到較大改善,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擴大,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一)抓責任,全面落實政府行為

各級政府全面貫徹國家戰略,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明確政府責任意識,強化政府責任擔當,形成“政府抓、抓政府”的組織保障體系。

一是定目標,定方向,縱向橫向明確任務書。各級政府注重頂層設計,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構建政府為主、部門協同、多元參與的均衡發展推進機制,將任務橫向分解到邊,縱向分解到底。以組織、規劃、標準、責任書等為手段,統籌管理,形成強大的行政推動力。山東省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省、市、縣三級政府逐級簽訂責任書,層層明確政府責任。遼寧省各市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寫入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海南省各級政府均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各職能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河南、重慶、四川、云南等地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脫貧攻堅同步落實,多部門“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考核”。陜西省沿著基本普及、基本均衡、優質均衡、“雙高雙普”、教育強縣的路線圖,設計本省義務教育發展路線。

二是嚴監督,嚴問責,強化任務落實問責制。各級政府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以教育督導為主要抓手,努力構建督導檢查、問題整改、通報約談等多種手段組成的監督體系。以法律、政策、問題清單及經費獎補等為工具,強化責任,保障任務目標的有效落實。各地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對縣級人民政府暨縣級黨政主要領導督導評估考核的核心指標,納入政府督查工作重點。江西省省委組織部與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聯合建立了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機制,狠抓落實均衡發展黨政兩個“一把手”工程。各省教育督導部門不斷強化全程督導,逐縣進行過程性督導、預檢、省級評估、復查,并開展動態監測。

(二)重投入,著力改善辦學條件

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實現教育經費依法增長,逐步完善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注重調整優化結構,整合建設項目,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加快縮小城鄉、校際間差距。

一是統籌資金,實施經費傾斜投入。各地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進程中,健全城鄉統一的投入機制,統籌各級、各渠道資金,向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傾斜。云南省統籌多個國家工程和項目資金,建立了“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海南省2016年全省義務教育總投入162億元,68%投入到農村地區。甘肅省投入174.8億元,用于配套實施全面改薄項目,并將中央改薄專項資金的85%投向全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對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按照120%給予傾斜。貴州省全省壓縮各級黨政機關行政經費6%用于教育精準扶貧,2017年受檢的22個縣累計投入302億元用于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是統籌規劃,保障學校建設用地。各地將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與城鄉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統籌教育建設用地,加快城鎮中心區、周邊地區教育資源擴容進程。河南省鄭州市依據都市建設整體規劃和區域人口變化,預測了近期、中期、遠期中小學校規模,部署編制2014—2030年中小學布局規劃。安徽省泗縣依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結合永久性居住點的設立,制定了2016—2018三年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山東省國土部門通過單列指標、新增挖潛、盤活閑置、共建配套等多種措施,優先解決教育用地問題。2016年單列用地指標2萬畝用于“全面改薄”和解決大班額問題。江西省瑞金市優先保障教育用地需求,近三年來共劃撥義務教育用地1814畝。云南省、湖北省十堰市等加大投入,統籌征收教育建設用地,用于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全力破解超規模、超班額難題。

是統籌項目,提高學校建設標準。各地按照國家和省定辦學基本標準,立足學校發展需要,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項目多,投資總量大,實施速度快,建設標準高。自2013年以來,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新建學校1.6萬所,改擴建學校24.6萬所,新增學位2725萬個,累計建設各類校舍和附屬用房面積4.48億平方米,新建體育運動場館3.39億平方米,新增實驗室、功能室746萬間,新增設施、器材和信息化裝備價值3257億元,新增圖書14.40億冊,新增計算機1248萬臺。山東省實施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工程,總投入已經累計高達1074億元。安徽省受檢的34個縣近四年累計投入306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5590所。在全國2017年受檢的560個縣中,多數已全面配齊學校功能室、實驗室,實現了學校塑膠運動場地、網絡入校入班和數字教育資源全面覆蓋。陜西省制定了小規模村小和教學點“八項評估標準”,關注末端,予以補強。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和督導評估,2017年受檢縣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貌變化大,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水平大幅提高,成為當地人民群眾切實感受、最為滿意的惠民工程。

表2 近五年(2013-2017年)辦學硬件資源改善情況

分類

年度

新建

學校(所)

改擴建學校(所)

新增

學位

(萬人)

新建各類校舍和輔助用房面積(萬㎡)

新增體育運動場館面積

(萬㎡)

新增實驗室、功能室

(萬間)

新增設施、器材和信息化裝備

(億元)

新增

圖書

(萬冊)

新增計算機

(萬臺)

 
 

鞏固縣

2013-2016

8267

90162

1234

21537

14569

651

2204

73127

701

 

2017

2351

19653

428

5996

2993

34

216

11062

114

 

2017

達標縣

2013-2016

1980

43614

381

6421

4819

16

207

20211

160

 

2017

822

18077

183

2731

2925

8

109

12437

91

 

未達

標縣

2013-2016

2440

52399

346

6157

3335

15

578

13387

110

 

2017

928

18725

145

2573

2351

8

98

11095

81

 

合計

2013-2016

12400

190743

1978

33713

25676

697

2839

110317

966

 

2017

4058

55354

747

11100

8223

49

417

33730

282

 

近五年總計

16458

246097

2725

44813

33899

746

3257

144046

1248

 

是統籌配套,完善學校附屬設施。各地在學校校舍建設、設備配置的基礎上,還十分注重在校園安全、美化綠化、改善生活設施方面的投入,為師生學習、生活提供更加舒適安全的環境。吉林省實施校園校車安全工程,基本實現了“校車、校園警務室、視頻監控”三個全覆蓋。湖南省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實施“改食堂、改寢室、改旱廁、改澡堂”和學校“凈化、亮化、綠化”工程。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所有學校實現“一鍵式”報警系統與110平臺聯網。四川省平昌縣全面完成“明廚亮灶”工程,縣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購買食堂相關服務。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寧夏隆德縣等完成了中小學飲水設施改造,為師生提供安全健康飲用水。西藏自治區錯那縣、申扎縣等高寒地區全面完成所有中小學校供暖工程建設。甘肅省民樂縣為所有農村小學架設水暖和空調,實現“無塵化”取暖全覆蓋。

(三)創機制,全面優化教師隊伍

各地深入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努力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完善教師補充、培訓、交流、待遇落實和各項機制,努力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從教積極性,全力保障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一是在補充上出實招,不斷輸入新鮮血液。針對農村地區教師數量缺口嚴重,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拓展多種補充培養渠道,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充實農村教師隊伍。山東省實施“臨時周轉編制專戶政策”,對農村小規模學校按班師比1:2.4核編,共核增5.6萬名教師編制。湖南省規定每3年對各市(州)編制總量調整一次,對學生數在2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按照班師比單獨核編,并將農村中小學附加編制比例由3%調高至5%。廣西壯族自治區新核增教師編制6.57萬名,解決農村師資緊張問題。貴州省近三年共招聘2.7萬名特崗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特崗教師接轉率達到90%以上。湖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均實施了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為農村學校培養一批“留得下”的本土化新師資。重慶、江西等多省啟動實施全科教師和一專多能教師培養計劃,推動農村學校開足開齊課程。各地繼續實施地方師范生免費教育,全國有28個省份通過在學免費、學費補償和國家貸款代償等方式,每年吸引4.1萬名高校畢業生直接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以來,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新補充教師約172萬人,其中2013—2016年新補充教師129萬人,2017年新補充43萬人。全國近五年新補充教師中,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31萬人,占新補充教師總數的18%。

圖4 近五年(2013-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新補充教師情況

二是在成長上下功夫,拓展教師發展空間。各地重視加強教師培訓,改進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不斷提升農村教師隊伍能力水平。吉林省以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行動計劃”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海南省近三年連續實施“邊遠鄉村教學點小學教師培訓計劃”,每年對全省3000多名鄉村教師開展集中培訓。河南省采取全員研修、網絡平臺培訓、名師送教下鄉等多種培訓形式,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江西省萬年縣與上海松江區對接,采用“影子式”跟班實訓教師800余人。貴州省大力實施“鄉村名師培養計劃”,每年遴選300名省級鄉村名師,設立鄉村名師工作室,搭建鄉村教師成長平臺;大方縣、赤水市等均與清華大學、北師大等國內著名高校聯合建立優秀校長教師人才培養基地。

三是在交流上建機制,努力盤活教師資源。各地開展“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校長教師交流機制,突破交流輪崗的制度瓶頸,讓教師資源動起來、活起來、優起來,推動師資均衡配置。河北、黑龍江、甘肅等地采取農村骨干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培訓、城市教師到鄉鎮學校“走教”制度,推動城鄉優質教師資源共享。內蒙古自治區對任職或任教滿三年以上校長、教師以自愿和互配等形式開展交流。山東省在全省137個縣全面推行“縣管校聘”,兩年來全省交流輪崗教師6.65萬人。陜西省以“大學區”為交流平臺,受檢的30個縣近三年共交流校長教師1.7萬余人。

四是在待遇上抓落實,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制度,努力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創設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完善鄉村教師職稱評聘傾斜性政策,努力讓長期工作在艱苦地區的農村教師有地位、有實惠、有發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云南省受檢的45個縣均實施了鄉村教師差別化補貼制度,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每人每月最高分別達2000元、1950元。四川省富順縣建設1343套設施齊全的公租房,滿足2000名年輕教師、農村教師的住房需求,會理縣為教師建設提供經適房1411套、周轉房570套。吉林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特設崗位正高級教師”評審制度,鼓勵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受檢的4個縣近三年為606名連續在鄉村工作25年的教師晉升了副高級職稱。西藏自治區在高寒艱苦地區全覆蓋建設教工之家,提供大家庭式的生活關懷,成為穩定教師最大的暖心工程。

(四)促優質,努力實現資源共享

各級政府以實現教育公平為目標,結合實際,勇于創新,積極推進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一是多種方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各級政府積極推進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采取集團化辦學、委托管理、學區制管理、名校辦分校、結對幫扶等多樣化辦學體制,為各學校之間共享資源、以強帶弱、整體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搭建平臺,推進所有學校共同發展。吉林省委將推行“大學區”管理列入全省社會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全省組建大學區164個,覆蓋95%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實行學區制改革,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建立教學教研幫扶共建關系,組建5個教育聯盟(集團)。重慶市通過試行委托管理、探索集團化辦學、尋求智力扶持等方式,實現薄弱學校結對發展“全覆蓋”。山東省共結成4400多個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幫扶對子,基本實現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學校結對幫扶全覆蓋。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建立7個教育集團,實現了集團內學校管理、教師隊伍等“五個同步發展”目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實施聯盟捆綁發展工程,建立了兵地學校和援疆學校互聯機制。

二是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與創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與創新,既有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開放與共享,加快實現偏遠農村地區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創新了農村偏遠地區教師智慧成長的新模式。寧夏回族自治區投入2.5億元,建成全國第一個以省級教育部門為單位的“教育云”。陜西省建立了教育大數據應用中心,網絡覆蓋到全省所有縣(市、區)。嵐皋縣堅持建、配、管、用、研整體推進,教育信息技術全面應用,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全部實現光纖接入和WIFI全覆蓋。湖北省近三年累計投入50億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建設、運行、維護機制初步形成。安徽省探索以縣為單位、由優質學校輻射教學點和薄弱學校的“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模式。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虎林市、雞東縣、佳木斯市郊區等通過積極參與“網絡學習空間普及與應用模式探索”“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試點”兩個國家試點建設等方式,建設數字校園,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

(五)建特色,深入推進內涵發展

各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提高質量、培養合格優秀人才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目標。循素質教育、育人為本之法,走特色辦學、內涵發展之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是教育教學堅持立德樹人。各地始終把“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作為質量之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思想統領。強化德育為先,創新德育模式,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西藏自治區結合“兩學一做”和“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新舊對比教育,注重學生養成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湖北省組織“我的中國夢”“少年傳承中華美德”“我家最美故事”等主題教育活動,在全省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署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全覆蓋工作,提高民族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觀念。貴州省通過開設“道德講堂”,打造“三生四愛五心五好”德育品牌。江西省井岡山市創新“互聯網+紅色資源”德育模式。河北省巨鹿縣“道德品行儲蓄銀行”德育創新經驗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案例”。

二是課程改革聚焦質量提升。各地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以強化教學常規管理為抓手,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創新教學手段,提高課堂質量,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遼寧省錦州市濱海新區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注重“上好每一節課,優化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好每一個學生”。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探索實施“五步走”推進策略和“442”課時分配模式。青海省湟中縣積極開展以“實踐新方法、打造新課堂”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改革。西藏自治區申扎縣學習東部地區先進經驗,探索開展了“高效課堂”實踐,極大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實施因材施教。

三是特色建設彰顯傳統文化。各地遵循現代育人理念,廣泛開展中華傳統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開發校本課程,挖掘育人要素,以特色發展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遼寧省錦州市太和區堅持“特色立區,品牌立校”,走“本土化地方課程、專業化教師隊伍、特色化學校文化、區域化整體發展”創評之路。黑龍江省撫遠市、黑河市愛輝區、饒河縣充分發揮中俄邊境地域優勢,開展學術探討與校際合作、教師互派、研學旅行等豐富多彩的中俄教育交流活動。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大力開展民歌、民舞、民服進校園活動,實現每個孩子會唱一首民族歌曲,會跳一支民族舞蹈。目前,各地各學校辦學特色豐富多樣,異彩紛呈,極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展現了現代學校文化發展的新景象。

(六)保公平,全面關愛特殊群體

各地密切關注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少年、貧困生等特殊群體需求,積極制定并實施義務教育普惠政策,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保障其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

一是消除障礙,平等接納隨遷子女。各地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努力落實“兩為主”和探索在當地參加中高考的相關政策。安徽省堅持“兩個為主”“三個一樣”(一樣就讀、一樣入學、一樣免費),不斷健全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體制,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95.7%。山西省2013年起實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參加中考,2014年起實行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參加高考,實現了“平等就學全覆蓋、一視同仁全覆蓋”。

二是多方參與,合力關愛留守兒童。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體系,統籌協調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確保每一名留守兒童都能得到特殊關愛。安徽省建設農村留守兒童之家1.9萬個。山東省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設立了3200處留守兒童關愛室。廣西壯族自治區受檢的21個縣均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社會管理體系。貴州省實施幸福校園、平安校園、自信自強、結對幫扶、親情橋梁、全程資助“六大工程”,精準關愛留守兒童。

三是促進融合,大力加強特殊教育。各地政府關心殘疾兒童少年,加強特殊教育保障力度,全面推進普特融合,積極構建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四川省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特教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水平達到6000元,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0%以上。青海省大通縣投資111萬元,對特教學校進行了全面改造,加大學生生活自理、康復訓練、心理輔導等日常教學活動。貴州省各地普遍重視特殊學校建設,赤水市、惠水縣、都勻市、印江縣、平壩區三殘兒童少年入特校就讀的比例均在40%以上。

四是建檔立卡,精準資助貧困學生。各地政府建立并完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基本實現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湖北省把教育扶貧作為最根本的精準扶貧,全面啟動了“教育精準扶貧行動計劃(2015—2019)”,建立并完善了以義務教育為主體、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程資助政策體系。山西省繁峙縣對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提高到2000元,對孤兒、單親貧困家庭走讀生每人每年給予3000元資助。四川省洪雅縣近三年投入近860萬元資助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1.4萬余人次,對義務教育階段436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實施“專人、定責、保質、常態化”精準幫扶。陜西省、湖南省實施教育脫貧攻堅工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全覆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不斷完善資助體系,僅2016年,教育資助資金投入就達47.52億元,受惠學生361.21萬人。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2017年督導檢查情況來看,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仍然存在,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仍未根本解決。

(一)部分地方政府推進力度不夠

一些地方政府沒有深刻認識領會國家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意義,沒有把握好推進工作的宗旨和原則,沒有把國家政策真正落實到位。一是投入不足。沒有依據義務教育法、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和義務教育事業發展需求,保障義務教育經費的持續增長,并建立長效機制。沒有把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作為重點投入方向。二是落實不到位。個別地方仍存在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校際差距較大問題,少數地方存在繼續增大的趨勢,擇校熱、課業負擔問題依然嚴重,人民群眾對均衡發展滿意度不高。三是督查不力。在對政府和主要負責人履行教育職責的考核中,沒有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賦予足夠的分量,問責不力,整改不夠。有的地方督導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人員數量少且能力弱,督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二)部分學校標準化建設力度不夠

一些地方沒有把“辦好每一所學校”落到實處,學校建設標準不一,少數學校辦學條件依然薄弱。一是城區仍然擠。沒有按照“新建小區與配套建設的學校要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規劃建設學校,教育用地規劃和預留不足,城區學校校園占地面積偏小。有的地方領導仍然熱衷于集中優質資源變相建設重點校、豪華校,城區大校額、大班額仍然存在。二是鄉村仍然弱。仍有一定數量的農村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校舍、功能室、運動場、食堂、教師周轉宿舍等規劃不科學,建設標準低,儀器設備及信息化裝備滯后。教學點和小規模學校沒有設置辦學標準或建設標準太低,無法滿足正常教育教學工作需要。盲目撤銷必要的教學點和農村小規模學校,給農村偏遠地區孩子上學帶來困難,輟學情況重新抬頭。三是幫扶不實。相當多的地方因為對聯盟辦學的主旨認識不到位,機制建設有漏洞,考核機制不健全,沒有真正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共同研討備課、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開設公共課等方式表面文章做得多,實際效果差,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沒有真正提升。

(三)部分地區教師隊伍均衡配置力度不夠

一些地方沒有把均衡配置教師資源的政策落實到位,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校際差距依然較大。一是待遇差距太小。沒有在津補貼、周轉房、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運用足夠大的差別化待遇政策,吸引骨干教師和優秀學校管理人員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流動。沒有提供足夠好的發展環境,讓農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校長和教師安心干事創業、專業成長,有足夠的獲得感。二是農村缺口較大。仍有一些農村學校,特別是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教師補充不及時。現有教師專業、學科、年齡等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勝任教育教學能力不足,無法滿足開足開齊課程的需要。教師走教、遠程網絡教學等方式仍不能滿足每個孩子享有公平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三是培訓效果不好。一些地方農村教師外出參加培訓的機會偏少、比例偏低。現有教師培訓中,仍有一些存在方法手段單一,針對一線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提高需要不夠的問題,培訓工作實際效果不佳。仍有少數地方未按要求,安排足夠的教師培訓經費。

四、下一步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考慮

(一)夯實政府責任,固均衡發展之根

推動地方各級政府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長期性、動態性,不斷鞏固提高工作成果,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義務教育的迫切需求。一是加大投入,重點傾斜薄弱。依據義務教育法、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和義務教育事業發展需求,依法依規持續增加經費投入,滿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真正把經費投入向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二是落實責任,啃下“硬骨頭”。落實工作責任,解決當前義務教育發展中長期存在的老問題,百姓反映強烈的擇校、大班額、學業負擔重、豪華校建設等重點難點問題,花力氣啃下“硬骨頭”,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實實在在落地,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三是強化督導,加大監管力度。緊緊抓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的“牛鼻子”,倒逼政府責任落實;在政府和主要負責人履行教育職責考核時,給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成效足夠權重;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增強督導部門權威,保障督導工作經費,公開問責督導結果,充分發揮督導作用。

(二)振興鄉村教育,補均衡發展之短

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始終把解決好農村教育問題作為均衡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大力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著眼教育發展需求,提前做好學校校舍、功能室、運動場、食堂、教師周轉房等規劃工作;依據省定標準,配齊配足圖書、功能室、儀器設備及信息化裝備;因地制宜,適當提高各項配置標準。二是加快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保障必要的辦學條件,讓鄉村小規模學校小而優、小而美,讓農村寄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的成長港灣、溫馨家園。三是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圍繞輟學高發重點地區和重點學段,明確控輟保學工作的“時間表”,實施精準控輟,依法保障每位學生留得住、學得好,一個都不少。

(三)深化隊伍改革,抓均衡發展之本

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和推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一是全面提升教師素養。按數量按結構補充農村教師,解決好城鄉教師隊伍失衡問題;創新教師培訓模式,通過跟崗、頂崗、名師引領、線上線下等模式,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激發教師熱情,讓教師自主發展、主動發展、創新發展,適應未來教育發展需要。二是突破教師管理制度。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推進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讓教師資源動起來、活起來。在津補貼、周轉房、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骨干教師和優秀學校管理人員合理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流動;創新教師編制管理,向農村小規模學校傾斜。三是增強教師獲得感。落實好艱苦邊遠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做到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平越高,同時在教師周轉房、生活條件、職稱評聘傾斜、相關榮譽等方面,為農村教師想更多辦法,做更多實事,用政策拴心留人,讓教師安心教書。

(四)推動內涵發展,創均衡發展之優

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位學生,為每個學生公平地接受高質量教育、實現個性發展創造條件。一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育人為本,開齊開足開好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國防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健全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構建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二是拓展優質均衡發展新格局。以優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導,全面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學校聯盟、城鄉結對等,向薄弱學校輸入先進教育思想、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優良師資和優秀文化,帶動薄弱學校更好更快發展。三是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推進現代學校管理、中小學校長職級制、考試評價制度等改革,改進和加強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工作,加快推進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注釋:

1.2013-2016年,全國累計有1824個縣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加上2017年的560個縣,共計2384個。據民政部信息,因行政區劃調整,已經通過國家認定的縣數減少5個,目前實有2379個。

2.因行政區劃調整,本年度監測復查對象實為1816個縣。

3.含多次改擴建學校的重復統計。

發表評論
移動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