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市域統籌 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新模式
- 2023-05-18 16:17:00
- 畢寧
- 原創 1747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總體要求,并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作出具體安排,為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明確了方向。青島市是全國最早發展職業教育的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職業教育擺在重要位置,根據國家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和教育部—山東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部署要求,以國家首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契機,聚焦人才培養水平和服務產業能力雙提升,強化發展統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產教融合平臺載體,提升關鍵辦學能力,構建市域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新模式。我市獲評山東省首批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的市。
一、堅持市級統籌、重點突破,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市域統籌機制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以修訂實施《青島市職業教育條例》為總抓手,圍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出臺法規、政策文件13個,初步搭建起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四梁八柱。特別是去年以來,印發實施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啟動職教本科突破、產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改革等六項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政策框架。我市通過地方立法保障和推動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做法為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提供了豐富的立法實踐,得到了全國人大立法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二是強化發展統籌。堅持全域發展、中高本貫通發展和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統籌的原則,優化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學校布局、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重點規劃推進5個職教園區建設和9個高職項目新建改擴建,推動中職提質、高職擴容、本科職教發展的破題,為深化現代職教體系改革、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撐。近5年我市新增4所高職院校,青島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和中德工業大學等高校獲批“十四五”籌建。
三是強化資源保障。強化政策激勵,規定試點產教融合型企業興辦職業教育可按照投資額一定比例減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近3年共為海爾集團公司等產教融合型企業抵免兩項教育附加2000萬元。強化財政支持,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自2020年部省共建職教高地以來,全市用于新建職業院校的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總額達到117.4億元,其中吸引社會資本達36.8億元。
二、堅持上下貫通、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一是構建中高本一體貫通培養模式。適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需求,積極推進中職與高職“3+2”、中職與本科“3+4”貫通培養改革;同時,從專業設置、文化課教學、技能培養等方面,構建與職教高考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通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全市中職學校全部開設五年制貫通培養專業,84%的中職學生通過職教高考和五年制高職、中職與本科高校“3+4”貫通培養等各種方式進入高校就讀。
二是構建普職融通聯合育人模式。立足提供優質多元的教育選擇,積極開展綜合高中、職普融通改革試點,打破職普壁壘,實行職普課程共建、師資共享、學分互認、學籍互轉。全市16所中職學校開展綜合高中試點,23所中職學校和18所普通高中開辦職普融通班,8所普通高中與7所中職學校開辦新型職普融通班。2022年,全市6554名學生從普通高中轉入職業學校就讀。
三是構建校企合作聯合育人模式。抓住承擔國家現代學徒制改革和“1+x”證書制度試點、中德職教合作等契機,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僅現代學徒制試點已安排資金5000萬元,1萬名中高職學生受益。聚焦解決校企合作中的校熱企冷問題,積極探索“3+1+2”校企共育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中職3年畢業后,在企業正式工作1年,再以企業員工身份到高職就讀2年,企業負擔全部學費,增強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縮短了企業所需人才培養的時間,該模式在海爾集團成功試點,受到企業歡迎。依托中德職教合作平臺,創立校企雙元主體、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企業三場所育人的“雙元三地”人才培養模式,獲2022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三、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提升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級
一是建設服務產業園區的職教園區。堅持園區跟著產業轉,聚焦服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區域優勢產業,在產業集聚區重點打造5個產教融合職教園區項目,推動產教資源的深度融合和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的達標提質。目前,中德生態園職教園區已經成熟,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產教融合和中德雙元制職教合作的橋頭堡;位于萊西的現代職教園,一期已經開工,將協同即墨職教園服務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正在規劃推進中的城陽職教園和上合職教園,將分別服務國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和上合示范區建設。
二是建設匹配產業發展的專業布局。堅持專業跟著產業走,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接青島24條重點產業鏈,支持中、高職院校增設“急需緊缺”專業、重點專業和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新興專業。全市職業院校現有專業270余個,今年新增62個對接重點產業鏈的專業,基本實現24條重點產業鏈的全覆蓋。
三是搭建匯聚產教資源的平臺載體。積極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建立市域政府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強化數字賦能,打造集人才供需、師資建設、課程直播于一體的職業教育綜合服務平臺,推動了部門、產業、企業和學校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積極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組織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或職業院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行業和企業等共同參與的產教融合共同體。目前,全市共成立旅游、電子信息、財會金融等15個高水平職業院校牽頭的職教集團,其中,3個入選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由青島地鐵集團牽頭成立的“城市軌道交通產教融合共同體”,吸引山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軌交學院(籌)等26家院校和企業參與,實現了行業引領的跨區域產教融合改革突破。
四、堅持高端引領、開放發展,提高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
一是突出“雙高”引領。以高水平職業院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為重點,提升職教體系建設水平。投入近1.2億元,支持“雙高計劃”院校建設;按照每校2000萬元、每個專業400萬元的標準,對立項建設的中職高水平學校和特色化專業進行資助;投入1億元,重點扶持適應青島產業發展的50個高職專業。10所中職學校獲批省高水平中職學校(位居全省第一),17個專業獲批山東省首批中職特色專業(占全省1/4)。
二是突出“雙師”引領。堅持引育并舉,設立專項經費,按每個崗位5萬元標準進行補貼,支持中職學校特聘兼職教師,強化實踐教學;將中職學校教師企業實踐納入培訓規劃和職稱評審標準,鼓勵和支持教師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全市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占比達到80.5%;2022年,中職學校29人獲評省職業教育青年技能名師,14人入選齊魯名師名校長。
三是突出“國際化”引領。持續打造中德職教合作特色品牌,建成“職業教育(青島)國際客廳”、中德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機電專業能力中心等中德職教合作平臺,中、德、老撾三方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合作項目已完成5期353名教師培訓。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新模式,與新西蘭培黎實訓基地共建“培黎墨子工匠學院”,在尼泊爾開辦全國首個中外合作中職學校。